林甸县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林甸往事ll刘志斌初学致良知粗浅体会 [复制链接]

1#
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历史,尧舜时即有“十六字心传”云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古人告诉我们人心险恶莫测,道心微妙居中,要时时刻刻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本心上下功夫,用我们的良知去为人,去处世,真诚面对身边人,身边事,做到不偏不倚,符合中正平和,用心做事,恰到好处。如此才可修得一颗善良之心,念念不忘自己的良知,让心如明镜,物来顺应。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虽起起落落,终有有识之士,穷尽毕生精力传承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,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不懈努力。我们之所以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,得益于无数文人墨客的孜孜以求得来的精神食粮。目前正在兴起学习传统文化热潮,儒家思想正在深入人心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“博文约礼”。古人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,要博学,要以礼法约束自己。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生活中,哪里不需要学习呢?比如走路,比如工作,比如生意上的竞争,比如为人,比如处世,比如写作……在这些社会实践中,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,遵纪守法,遵守职业道德,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德,哪里不需要“约礼“呢?而古人教导我们“追求“要持之以恒、“念念不忘“才可接近于“道心“。“道心”乃是良知。我们每天睁开眼睛,就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了,在忙碌中,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践行我们最初的梦想。而实现我们的梦想,又何尝不需要学习与实践呢?学习中修行,实践中体悟,心存善念,惟精惟一,岂不是利己利人之道!《阳明心学》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,阳明先生以哲学家的观点,告诉他的弟子,“心即是理,”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”的道理。而阳明先生所谓的心,是天理,是良知,是一种意识形态,是中正之心。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,事、理都需要用心,用意识,用思想,用智慧来探求,凡事离不开一颗中正平和之心,所以,人要修心修身,一切皆向心内求,如此可谓做人之根本,如此方可以“致良知”。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,如果看不见,就用心看。如果良知没有发挥作用,那么,用心做就好。阳明先生告诉我们:“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”,什么是天理?去除人欲就是天理。什么是人欲?不符合天理,就是人欲。社会发展到每个阶段,都会产生新的问题。但是,问题是,我们的心里有没有问题。“致良知”,万事万物用“良知”加以衡量。初学《致良知》,参考一些资料,根据自己的理解成文,恐有偏倚。但学习中未免有所收获。很欣赏《中庸》里面的一段话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活到老,学到老,追求是无止境的,修行也是无止境的,我的做法是,做好自己,影响他人。不求轰轰烈烈,只求心如明镜,做好眼前事,做好身边事。学习致良知,践行致良知。作者:医院外科医生林甸往事ll刘志斌:针线活林甸往事ll孙志德:不忘初心默默耕耘——医院外科主任刘志斌林甸往事ll刘志斌:不一样的元宵夜林甸往事ll刘志斌:牛年说猪林甸往事ll刘志斌:业精于勤林甸往事ll徐凤楼诗刘志斌诵读:云的温柔

林甸往事公众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