赞比亚访谈║熊杰:我只是想成为让家人骄傲的男人(一)
文
韩小邪
摄影
西贝
小邪独白
初次接触“访谈”是在去年,那是在一个环保行动者群里。冯永锋(著名环保人士,公益界灵*人物,俗称“冯校长”)鼓励环保行动者深入一线,与环境难民、环境问题相关人进行实地、深层次的交流,也可以在经验丰富的环保行动者当中选择访谈对象。但那时候,对于访谈,我内心是拒绝的,因为没有那份心境,亦或是缘分未到。今天,我终于鼓足勇气决定做这么一件事,原因也只有一个,我身在非洲,一个渴望对话的空间。正好可以厚着脸皮把冯校长请来给我打气,也算是还他一份作业。
认识熊杰时间不长,但他是个容易让人记忆深刻的人,江西老表,准确点是南昌人。一七零左右的个头,八零后,圆脸,身材敦实。那双眼睛,不停地转动,散发着一股温柔,配合着那副低沉略带沙哑的嗓子,给对话带来了无限可能。
推辞访谈
一开始,熊杰知道要被访谈而且还是首访对象的时候,他是退缩的,明显还有些慌张,「对对对于交朋友,我是非常乐意的,但是要访谈我,我吃不消啊!」他说,「那些老赞比亚们,都是我的长辈,他们身上沉淀了太多让人敬仰的故事,我都还是处在小心翼翼的跟在他们后面学习的阶段。」小邪跟他说,「你也别嘚瑟,不是觉得你有多成功才采访你,兴许你那几套房子全卖光了,也没法跟人家比。但老赞比亚们有老赞比亚们的时代烙印,而你身上也有着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象征,相信我。」
显然,这个男人,是脆弱的。他害怕被误解,也一直在解释。但是回首这几年的非漂生活,他倒不自觉地就入戏了。年10月,不算早,用他现在的话说,甚至有点晚。一个兄弟“连哄带骗”的把他空运到了这里——赞比亚。飞机着陆,知道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,熊杰脑子里是空白的。紧跟着人流走进了入境等候区,那时候的熊杰倒也来不及为眼前这不似机场的机场感到失落,低着头一直在练习那句问候语。「到这里,语言障碍是第一大困难啊。以前在学校都是拖后腿的,英语根本没好好学,男孩子一般英语不是都不太好。」他这么解释的时候,言语间并没有任何羞愧,反倒能听出几分骄傲。早在跟访谈组第一次坐下来聊的时候,他就展露过实力:接了个当地人的电话,听起来一溜一溜的。
刚到赞比亚
小邪:「但我听你英语说得不错呀!」
听见这么一夸,熊杰抑制住了兴奋,差点就露出的笑脸马上又收了回去,他说「刚来的时候我每天早晚要分别花两个小时学英语,现学现用,知道第二天要用什么,头一天就准备,特别爽!」边说,他边换了换坐姿,头微微上抬。
那时候,熊杰经朋友帮忙,提前就在一个中国农场租好了房间,一个10平米左右的屋子,租金不低于现在的京城。空空荡荡,正好呈放他刚能承受的孤独,不敢再多想。从他走出国门,到走进这间屋子,熊杰仅有的底气也就只剩下兄弟那句「在非洲,只要你肯努力,一定会满载而归。」租的房间就只是个睡觉的地方,他告诉我们说,「我早出晚归,也就是回去睡觉,也不会去计较条件好坏。」
小邪:「安顿好之后,你都干什么呢?」
熊杰:「没出门的时候就在屋子里为出门做准备,做计划,练说话。我不能开车,得等到朋友每天空了来接我出去,反正就不敢停下来。我想尽快确定好可以做的项目,这里的消费水平比国内高多了,钱一天天用出去,还是很着急的。」
熊杰每天都马不停蹄,收集信息、考察市场,也想买块地。「我是这样的人,一旦投入去做一件事的时候,会有点疯狂。」很长一段时间,每天早上出门前就能看到十几二十个当地人在排着队等他,「我放消息出去,只要能带我去看地的,不管成与不成,我都给报酬。就这样,每天我都跟着他们跑很多地方,差不多把卢萨卡的地看了个遍。」
选择远方
小邪:「其实你不缺钱。」
熊杰盯着桌上那满满的水果盘,那是他特意为来客准备的,也许这也是他新学的技能。「说实话,在国内,家里做生意,还可以吧。不工作,也能混下去。」他在回想国内的生活,家底还算殷实,有个漂亮老婆,儿子上小学。说着说着,他低下了头。
小邪:「刚来那段时间,会想他们么?」
「想,想回家。」白天,越劳苦越奔波,他越感觉充实。他说有点怕晚上,多数时间因为精疲力尽,回到住处很快就会睡着,梦里会见到他们。「有时候,白天没有任何收获,会失落。」
他把头稍稍往右侧撇了,呈45度的仰起,眼睛快速的眨动着,有一分多钟。「情绪低的时候容易想家,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就这么回去。」当初决定出来的时候,家人是不同意的,因为在家什么都不用愁。「我不想浑浑噩噩的过日子,小时候爸妈也经常会跟我说起他们当初穷苦创业的日子。」
三年前,决定远征的熊杰,就算狠下了心,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,迎接他的会是这样一个过程。即便早就不用再“寄人篱下”,如今站在自家屋檐下的熊杰,仍不敢开怀大笑。「自从遇见你们,好像我运气就大转诶,短短几天房子已经预定四套了!」这是第一次看见他咧着嘴笑,并不太用力。「再卖掉几套,我该回家看看了!」
我们在搜寻我们在倾听
韩小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