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甸县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大庆林甸55个屯,屯屯有条山东人的哭娘 [复制链接]

1#

林甸,隶属大庆小县城。

历史上的林甸,千里沃野却地偏人稀,只有一家戚家大车店供人休息打尖。

年,黑龙江巡抚拟在这里设县,但最终因为“垦户未集,地利未辟”。

林甸进入大众视线是在年,这一年,小县城里来了多名山东人。《林甸县志》记载:年4月至5月,接收山东省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本县垦荒,分别安排在5个区55个新村。

这些来垦荒的山东人,与解放前“闯关东”的山东人不是一个情况。

当年是活不下去了,被逼无奈远走他乡,而50年代的这次来东北,更多是响应号召,支援东北,开垦沉睡的北大荒。

如今的林甸,号称“中国温泉之乡”、湿地天堂,当不久前我们来这里旅游的时候,在新生村遇到了一名白发大妈,她就是当年的垦荒队员之一,听到我们的山东口音,大妈格外热情,并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。

大妈介绍说,新生村就是当年的新生2号屯,当年来了多名山东垦荒队员,如今大只剩下8个人了,其他都跑回去了。

她告诉说:当年是响应号召来的,你报名来开荒,来了就开荒呗,你得完成这个任务,说是12年的任务,干满了就能回家了。但到今天,她的重孙子也有了,林甸就是家,不回山东了。

聊天中,大妈还特别讲述了当年的“哭娘路”。

年的林甸就是个荒芜的大草甸子,百十里地也看不到个屯子,吃的、住的、用的都要自己解决。

关键是天冷,房子不暖和。那时候学当地人搭“马架子”,就是在荒地里挖三条沟,中间的用苇子盖上,两头堵上门板,用来住人;两边的当暖窖子,烧木柴取暖。雪大了,顶子会压塌;风大了,顶子会吹翻。

“马架子”周边,是打的羊草垛子,一个挨一个。夜晚冻醒了,好多女孩子就挤到羊草垛子中间取暖,漆黑的天,看着山东老家的地方,一个劲儿地掉眼泪,这条向远方延伸的小路,就叫“哭娘路”。

当时垦荒队员分散在55个屯子里,就有55条“哭娘路”。

离开新生村,和大妈挥手告别的时候,大妈脸上带着笑,我们知道,是我们脚下这条曾经的”哭娘路“笑了。

第二天,我们跟着朋友参观了位于哈尔滨香坊区红旗大街的北大荒博物馆,馆里游客很少,尤其是年轻游客。我们发现几名操着山东口音的大爷大妈,他们在每幅图片、每个农具前边,久久凝望,似乎在回首那段建设共和国大粮仓的激情岁月。

他们是一个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可敬的特殊群体,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或许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抛弃舒适生活的“垦荒”决定,但很年轻人的履历上这样写道:原籍,山东;现籍:黑龙江。这就是传承!

如今,林甸正在重启旅游兴县计划,作为山东老乡,搭把手,一起加油。

参考资料:《北大荒“开荒团”的山东人》作者:陈兵袁英《记者观察》5年04期

《北大荒的山东人》5年3月9日大众网

《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山东支边青年欢聚友谊县》9年5月18日双鸭山新闻网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